|
2019-02-11 来源: 阿拉善日报 |
![]() |
![]() |
阿盟新闻![]() |
李国玉 春节临近,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温馨节日里,我格外怀念母亲。我的母亲张兰英,1942年3月出生于甘肃省民勤县收成乡。幼年失去双亲,生活极其艰难,1959年8月15日跟随姐姐出来逃荒,9月15日途经阿左旗图克木时,认识了我的父亲,组成了家庭,并开始了长达50年的放牧生活。1984年5月13日她从图克木出发,赶着羊群,历时21天,来到了布古图苏木。2001年响应国家退牧还草政策,移居扎海乌素新村。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,艰辛的一生,善良的一生,更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!她养育了我们姐弟7人,不仅在家相夫教子,孝敬老人,还常年参加生产劳动。 记得在大集体时代,我们家放牧不论是羊毛羊绒收成,还是接羔保羔,每年都能超额完成任务。为了让羊羔茁壮成长,母亲自己舍不得吃挤下的羊奶,提炼的酥油,却用羊奶兑上酥油、面汤、米汤给羊羔喂,每年都要持续喂养三、四个月,直到吃上青草。到了冬天,母亲还把一年来积攒下来的香油分配灌羊,说是给羊保膘。母亲常说:“只有母羊膘好,才能接出健康的羊羔”。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香油是个稀缺物品,我们家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回。我问母亲:这么好的东西,为啥不留下来自己吃呢?母亲说:“我们给公家放羊,挣工分养活了我们一家人!做人要知恩图报。”母亲还常说:“只有把羊喂好,才能完成生产队的任务,不要怕自己吃亏。”母亲让我们从小学会了尽心尽力做事,问心无愧做人的道理、母亲几十年如一日,含辛茹苦,默默奉献,毫无怨言。她用自己的行动为儿女树立了榜样,使我从小耳濡目染,懂得了勤俭与诚信,乃是立身之本。 记得爷爷60岁时,父亲把爷爷接到我们家照顾,母亲每天给爷爷端茶倒水、洗衣做饭,爷爷生病时她亲手煎汁喂药,精心照顾,为爷爷养老十几年。母亲与叔伯、妯娌等亲戚相处极其和睦,平时她宁愿自己吃亏受委屈,也要息事宁人。母亲那任劳任怨、宽容大度的态度从小就影响着我们,培养我们严以律己、宽以待人。 母亲不识字,吃了一辈子没有文化的苦,为了能让儿女们都能够受到教育。母亲常年起五更睡半夜的操持家务,天没亮就做好了早饭,送我们上学......有多少个夜晚我一觉醒来母亲仍然在油灯下纳鞋底,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支撑着我们这个家。为了维持生计,她一边放牧一边拾头发菜、捡骨头、废铜烂铁等,换成钱尽可能的贴补生活。 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,为了改善我们的饮食,母亲常去采沙葱、挑苦菜,甚至还把骨头积攒下来砸碎熬油炒菜做饭。平时,她自己舍不得吃、舍不得穿,却让我们要吃饱、穿暖,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我们身上,正是母亲一点一滴的辛劳和努力,才使儿女们相继完成了学业,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劳动者。我们各自成家立业后,她还在坚持劳动。 由于常年操劳,加上早年营养不良,导致母亲体质虚弱,最终积劳成疾,病痛缠身,晚年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。最令我痛心的是,在她病重倒下时,仍然在电话里对我说:“不用担心,我好着呢!” 2018年12月24日早晨6点20分,母亲停止了她在世间的艰难跋涉,长久地闭上了她那慈爱的双眼。其实我知道,她不想走,她有太多的牵挂,她希望儿孙们能够承欢膝下,幸福美满,她更希望儿孙们日子越过越好,但是无情的病魔却夺走了她的生命!天塌了、地陷了、心碎了!泪如雨下,悲痛万分,母亲的离去,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永远的思念。 |
附件列表 |